English

学 问

●名家随笔
1998-11-17 来源:生活时报  我有话说

在大大有名的演员和主持人白字连篇而不觉脸红的时候,我更时时想起高重实。他是在“文革”前期因为忍受不了折磨卧轨自杀的。真可惜,一个多么好的演员啊!

年轻一辈的人,哪怕是上海人,知道这位上海人民艺术剧院著名演员的,怕也不多了。但在我读大学的时候,上海人看话剧而不知高重实、江俊、沈扬、乔奇的,只怕没有。严丽秋、陈奇那时还是青年演员,俞洛生刚刚开始他的舞台生涯。

那时名演员,不时会到大学或工厂参加晚会、表演节目。不端架子,也没听说过吓人的出场费。盛情招待,不过是演出结束后一点点食堂的夜宵,无非面条之类。

那一回,高重实来朗诵,我因接待,同他在化妆室里谈起天来。知道我是中文系的学生后,他忽然问道:“毛主席诗词里,怎么有些句子不押韵?”他举的例子是《菩萨蛮·黄鹤楼》———“茫茫九派流中国,沉沉一线穿南北。”《菩萨蛮》首二句是应当押韵的,如“郁孤台下清江水,中间多少行人泪。”但“国”与“北”,用普通话读已是不协韵了。高重实看来是北方人,所以难明其间缘由。于是我把课堂上学到的古今语音不同,入声派入平、上、去三声,以及方言中保存古音的情况向他作了简单的介绍。他听得津津有味,一点也没有因为向一个青年学生请教而觉得跌份儿。之后,他又同我商量,如果把变成平声字的“国”读作“guo”(去声),而把“北”读作“bo”(去声),是否可行?我以为这样读,不今不古,缺少根据。他听后皱了眉,摇摇头说:“这可就不好办了。”那一刻,我觉得,一个著名演员肯于承认自己的无知而向人请教固然难,肯于不论对方是老是少、是晚辈是学生,都折节下问而略无难色更加不易。

那以后,接触的名人多了,慢慢有了比较。觉得大凡名人,特别是演艺界的名人,一类有书卷气而无江湖气,一类有江湖气而无书卷气。兼而有之的固然也不少,但总是此消彼长,偏于一方。有书卷气的可以臻于一流;只有江湖气的虽然也可以大有成就,但总难跻身顶尖高手之列。

书卷气来自学养,模仿不来,学养来自学问:一是学,二是问。演艺界中每有手不释卷之人,有不耻下问之人。遇到这样的人,总是油然而生崇敬心。倒是那些小有名气,顿时自高身价;胸无点墨,偏能作势装腔的所谓“腕儿”,瞧着吧,我料定他们不过昙花一现,人们实在犯不上去追星捧场。

久已难见高重实这样的演员了。学问之道,似少传承,相反,无意露怯或刻意卖弄而闹的笑话却听到不少,官员的,学界的,也有不少是演艺界的——风气所趋、观瞻所系呀!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